2021年8月文藝工作者采風創作活動在云南普洱基地萬掌山林場順利舉行
2021年8月文藝工作者采風創作活動在云南普洱基地萬掌山林場順利舉行;由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組織與《今日國土》雜志社共同主辦的文藝工作者采風創作活動在云南普洱基地萬掌山林場順利舉行。亞太森林組織秘書長魯德、《今日國土》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柳忠勤,生態文學作家李青松,亞太森林網絡管理中心副主任夏軍,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人民日報文藝部原副主任、著名作家王必勝,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副主任黃國輝以及來自民族文學、中國校園文學、中國散文學會、黃河雜志等文學名家參加了此次活動。
亞太森林組織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暨培訓基地是在亞太森林組織、亞太森林網絡管理中心、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西南林業大學等單位共同推動下,面向亞太區域特別是湄公河區域建成的集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林業科學研究、政策論壇、人員培訓、自然教育、林業科普、森林體驗為一體的國際化交流平臺和示范基地,將促進區域森林可持續經營。該基地是亞太森林組織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亞太地區增綠行動”,繼在內蒙古赤峰市建立亞太森林組織多功能森林體驗基地之后的第二個區域輻射平臺。
2021年8月29日下午,文藝工作者采風創作座談會在基地召開,會議由著名生態文學作家李青松主持,魯德秘書長致辭感謝各位文藝工作者來到普洱基地采風,希望各位文學作家能夠常來,來體驗森林步道,來參觀森林宿營,來寫生、來創作。
亞太森林組織網絡管理中心副主任夏軍說,林業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是有緣分的,新中國第一任林業部長梁希曾說“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边@是對祖國綠化事業的美好希冀,希望各位與會作家、畫家能用錦繡文章、丹青畫卷展示秀美河山。


與會作家代表紛紛發言。
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人和自然互動依存中的理念,不僅僅著眼于人的利益,也著眼于人和自然依傍中的新的關系,也是亞太森林組織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作為文學寫作者和讀者,能夠參與這樣的活動,非常高興,中國文學的傳統是經世濟用,文以載道,在建設美好生態,美麗中國的這項重要的事業中,我們也希望能盡微薄之力。
人民日報文藝部原副主任、作家、書法家王必勝建議希望基地有森林特色的方案,有別于別人,不是進入幽靜的森林,不應只限于接待和開會,還是要考慮大眾。把基地培訓和大眾旅游要結合,有條件,把大家吸引來。南方的夏天和秋天比較單一,怎么樣讓景色更加多樣,引起大家的興趣,還要考慮。
《黃河》雜志主編黃風說,到了普洱基地,第一感覺,很不錯,我認識很多樹和花,但是基地的很多花都不認識,說明植物很豐富。來到基地,重新體驗和認識了森林,只有體驗和認識它,才知道它的價值所在,知道怎樣和它相處。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文學院院長陳長吟說,林業工作者是用盡心機的謀略家,文藝工作者是各顯神通的旅行家。以前對亞太森林組織不熟悉,這次有深刻的認識,有國際的眼光、作風讓我們敬佩。文藝工作者是各顯神通的旅行者,每個人的角度不同,我想通過一組畫面來表達,林間偶遇的小動物,昨天看到藤纏樹,藤和樹身幾乎相當,像蟒蛇一般纏繞在樹上,生死不離,通過畫面來寫,盡量寫好。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文學總監王子君說,云南去過昆明和大理,大理給我的印象是潔白的。到了這里,給我的感覺是藍色的。就像是藍色的明珠鑲嵌在萬掌山。藍色是最純凈的、純潔的、平和的、安詳的,亞太森林組織,落在萬掌山林場,說明這里的生態和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不僅承載金山銀山的功能,還承載著國家的綠色發展。